台灣人愛吃蛋,每年消耗量高達70到80億顆,從早餐店的荷包蛋、便利商店的茶葉蛋,到家常的炒蛋、蒸蛋,幾乎餐餐都少不了。只是這顆再日常不過的雞蛋,背後的營養價值與挑選眉角,卻常被低估。新竹初日診所院長魏士航醫師提醒,雞蛋不僅是最容易取得的蛋白質來源,還有助於睡眠與肌肉放鬆,他說:「曾經有醫學研究追蹤1024位平均81歲的長者長達 6、7 年,結果發現每週吃蛋超過一顆的人,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比幾乎不吃蛋的人下降47%」。


只是走進超市,琳瑯滿目的雞蛋常讓消費者一頭霧水,台北最老蛋行「協興蛋業第三代」張智豪指出,蛋殼顏色其實和營養價值無關,主要是反映品種差異,不過土雞蛋和一般蛋雞的蛋,是否有分別?張智豪說:「土雞蛋的蛋黃比較飽滿,蛋雞蛋的蛋黃則偏扁平,如果要測試蛋新不新鮮,最簡易的方法就是蛋黃插牙籤,因為新鮮的蛋黃可以讓牙籤直插在上面而不會傾倒」。

此外,深為協興蛋業傳承三代的職業蛋達人,張智豪也分享常見的買蛋三大迷思,首先蛋不是越大越好,「中型蛋最適合,越大顆的蛋水分多,相對蛋白質和養分更低」。其次如果買散裝蛋,挑選表面越光滑越好,因為「光滑代表剛生下、帶天然油脂膜最新鮮,但斑點蛋不代表就是壞蛋,這是基因特徵。」最後則是蛋黃顏色橘色、黃色一樣好,張智豪說: 「蛋黃顏色深淺來自飼料的配方比,其實都是好的,只是看你想要更著重什麼。」另外,張智豪也提到市面罕見的「烏骨雞蛋」,因為烏骨雞本身就難飼養,產蛋量極低,營養價值與蛋香比普通雞蛋更高,因此是許多米其林餐廳愛用的蛋種。

當然會挑蛋,更要會煮蛋,活耀於社群媒體的網紅廚師漢克則分享,煎荷包蛋是一個再家常不過的做法,雖然多數人家中有不沾鍋,卻還是常失敗,漢克傳授完美煎出半熟太陽蛋,蛋黃流心、蛋白焦脆的作法,漢克說:「油倒入鍋中後看到往內縮,代表油溫已經升高,這時候打蛋下去,前 30 秒不要移動,等蛋白定型,邊緣微焦就能鏟起。」如果想要更酥脆,可以再補油,甚至加一顆蒜頭提香,讓蒜香、蛋香交融,無論何時來一顆都會充滿幸福感。